您的位置:首页 >政民互动>业务知识库>详细内容

环境应急处置常识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2-06-24 09:39:36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 一、应急响应

  (一)应急响应工作原则

  1、以人为本,减少危害。

  2、依法应急,规范处置。

  3、统一领导,协调一致。

  4、属地为主,分级响应。

  5、专家指导,科学处置。

  6、充分准备,分级备案。

  (二)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分级

  《国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总体预案》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(Ⅰ级)、重大环境污染事件(Ⅱ级)、较大环境污染事件(Ⅲ级)和一般环境污染事件(Ⅳ级)四级。

  1、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(Ⅰ级)

 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,为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:

  (1)发生30人以上死亡,或100人以上中毒(重伤);

  (2)因环境事件需疏散、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,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;

  (3)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;

  (4)⑷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、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;

  (5)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;

  (6)因危险化学品(含剧毒品)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,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、生活的污染事故。

  2、重大环境污染事件(Ⅱ级)

 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,为重大环境污染事件:

  (1)发生10人以上、30人以下死亡,或中毒(重伤)50人以上、100人以下;

  (2)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;

  (3)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、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,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、5万人以下的;

  (4)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、湖泊、水库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,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污染事件。

  3、较大环境污染事件(Ⅲ级)

 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,为较大环境污染事件:

  (1)发生3人以上、10人以下死亡,或中毒(重伤)50人以下;

  (2)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域纠纷,使当地经济、社会活动受到影响。

  4、一般环境污染事件(Ⅳ级)

 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,为一般环境污染事件:

  (1)发生3人以下死亡;

  (2)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,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的。

  (三)应急响应工作流程

  接报→研判→报告→预警→启动应急预案→成立应急指挥部→现场指挥→开展应急处置→应急终止。

  (四)报告

  接报核实后,及时、准确地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报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。

  (五)响应

  包括预警、启动应急预案、成立应急指挥部和信息发布。

  Ⅰ级、Ⅱ级、Ⅲ级、Ⅳ级事件依次用红色、橙色、黄色、蓝色表示。

  蓝色预警由县级人民政府发布。

  黄色预警由市(地)级人民政府发布。

  橙色预警由省级人民政府发布。

  红色预警由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授权发布。

  (六)处置

  处置工作主要是抢救与救援、应急监测、控制和消除污染、应急指导。

  (七)终止

  1、应急终止的条件:

 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,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:

  (1)事件现场得到控制,事件条件已经消除;

  (2)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,且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消除,无继发可能;

  (3)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;

  (4)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,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。

  2、应急终止的程序

  ⑴确认终止时机并经批准;

  ⑵下达应急终止命令;

  ⑶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,直至其他补救措施无须继续进行为止。

  二、常见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现场处置措施

  (一)、现场处置基本程序:

  1、组织人员救治病人。

  2、进一步了解事件的情况。

  了解事件发生时间、地点、原因、污染物、范围、饮用水源、人口分布、受害情况、初步处理情况等。

  3、确定污染种类。

  (1)化学性污染。

  (2)生物性污染。

  (3)化学性与生物性混合污染。

  4、开展现场调查

  (1)个案调查。

  (2)污染源调查。

  (3)环境监测。

  (4)生物材料检测。

  5、提出调查分析结论和处置方案。

  (二)、饮用水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措施

  1、确认污染物危害与毒性。

  2、确定饮用水源取水口基本情况。

  3、确定地下水取水基本情况。

  4、通知采取防备措施。

  5、监测与扩散规律分析。

  6、污染物分段阻隔。

  7、启动自来水应急工程或备用水源。

  (三)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措施

  1、切断污染源

  修筑围堰、启用应急池和应急处理装置、封闭雨水排口。

  2、泄漏物处置

  及时对现场泄漏物进行覆盖、收容、稀释、吸附、中和、固化等处理,防止二次污染发生。

  收集污染物送专业处理系统进行无害化处理。

  自然灾害应急常识

  暴雨,是指日降水量达到或超过50毫米。通常表现出局地性和突发性强的特点,易造成城市道路积水、交通瘫痪、危旧房屋坍塌,严重的会使河水暴涨、山洪暴发、泥石流和山体滑坡、房屋被冲毁等,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危害和损失。

  应急要点:

  1.预防居民住房发生小内涝,可因地制宜,在家门口放置挡水板或堆砌土坎。

  2.室外积水漫入室内时,应立即切断电源,防止积水带电伤人。

  3.在户外积水中行走时,要注意观察,贴近建筑物行走,防止跌入地井、地坑等。

  4.驾驶员遇到路面或立交桥下积水过深时,应尽量绕行,避免强行通过。

  专家提示:

  ◆不要将垃圾、杂物丢入马路下水道,防止堵塞,积水成灾。

  ◆家住平房的居民应在雨季来临之前检查房屋,维修房顶。

  ◆暴雨期间尽量不要外出。必须外出时应尽可能绕过积水严重地段。

  ◆在郊外旅游时,注意防范山洪。上游来水突然混浊、水位上涨突然变快时,必须特别注意。

  雷电,是指伴有闪电和雷鸣的大气放电现象。

  应急要点:

  1.注意关闭门窗,室内人员应远离门窗、水管、煤气管等金属物体。

  2.关闭家用电器,拔掉电源插头,防止雷电从电源线入侵。

  3.在室外,要及时躲避,不要在空旷郊外停留。在空旷的郊外无处躲避时,不要跑动,不要打雨伞等物件,应尽量寻找低洼处(如土坑)藏身,或双脚并拢,就地蹲下。

  4.远离孤立的大树、高塔、电线杆、广告牌等。

  5.立即停止室外游泳、划船、钓鱼等水上活动。

  6.如多人聚集室外,勿相互挤靠,防止被雷击中后电源互相传导。

  专家提示:

  ◆高大建筑物上必须安装避雷装置,防御雷击灾害。

  ◆在户外不要使用手机。

  ◆对被雷击中人员,应立即采用心肺复苏法(人工呼吸)抢救。

  寒冷,是秋冬季节发生的一种大范围剧烈降温现象。冷空气带来的剧烈降温和大风极易诱发感冒、呼吸系统疾病,是引发高血压、心肌梗塞、脑中风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,对晚秋和早春农作物的生长也有较大影响。

  应急要点:

  1.注意添衣保暖,尤其是老弱病人,尽量避免出门。

  2.加固门窗、围板、棚架、临时搭建物等易被大风吹动的物件,妥善安置易受寒潮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。

  3.农业、水产业、畜牧业等做好防寒、防风相关措施。

  专家提示:

  ◆按时饮食,尽量少喝含有酒精和咖啡因的饮料。

  ◆留意政府、媒体发布的有关降温的最新信息,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。

  大雾,是指当大量微小水滴悬浮在近地层空气中,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。大雾天气时,城市中排放的烟尘、废气等有害物质容易在近地层空气中滞留,影响人体健康。

  应急要点:

  1.驾驶员应控制车速、车距,打开防雾灯,密切关注路况。

  2.大雾天气出行,行人应注意交通安全,并作适当防护,减少吸入对人体有害的气体。

  专家提示:

  ◆有呼吸道疾病或心肺疾病的人,大雾天气尽量不要外出。

  ◆大雾天空

  雷雨大风,是指平均风力达到6级以上,或阵风7级以上并伴有雷电的天气。雷雨大风常发生在夏季,一般在局部地区出现强烈对流。

  应急要点:

  1.做好防风、防雷电准备。

  2.尽量留在室内,不要外出,关闭门窗。

  3.加固港口设施,防止船只走锚或碰撞。

  4.高空、水上、旷野等户外作业人员应停止作业。

  专家提示:

  雷雨天尽量少洗澡,切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。

  冰雹,是指直径大于5毫米的固体降水。常伴有大风、急剧的降温和强雷电,是一种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的短时强烈灾害性天气。冰雹落速快,冲击力较大,对人、畜、花草林木及农作物会造成严重危害。

  应急要点:

  1.做好防雷电准备。

  2.妥善安置易受冰雹影响的室外物品、汽车等。

  3.老人、小孩尽量不要外出。

  4.要将家禽、牲畜等赶到带有顶棚的安全场所。

  道路结冰,是指因气温低造成路面结冰的现象。道路结冰主要危及交通安全,如车辆方向容易失控、刹车制动距离远、行人容易滑倒等。

  应急要点:

  1.驾驶人员应采取防滑措施,注意路况,减速慢行。

  2.行人出门要小心路滑,防止跌倒、扭伤。